查看原文
其他

从里盖蒂的关门弟子,到世界瞩目的中国作曲家 | 人物

Music Weekly 音乐周报 2019-08-31

2016年,陈晓勇在巴黎。(陈瑞玲/摄)



文 | 卢旸



9月22日,旅德作曲家陈晓勇作品专场音乐会在德国科隆上演。音乐会演出了他创作的《迁、衍》《水印》《对、化》(世界首演)及《喑、晰、逸》(为中西混合室内乐团而作)等五部作品。22位音乐家经过近30小时的排练,呈现了一场高水准演奏音乐会。德国科隆广播电台在电台音乐厅对这套曲目进行为期4天的录制,之后将出版专辑。“作为专业音乐工作者,我们的责任绝不仅仅是取悦大众,而是肩负着建立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音乐新文化的责任和提高大众艺术修养与情操的义务。”陈晓勇说。



里盖蒂关门弟子



陈晓勇1955年生于北京,1985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同年赴德国留学,考入德国国立汉堡音乐戏剧学院,师从作曲家乔治·里盖蒂,成为其关门弟子。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5年学习,使陈晓勇熟练掌握了写作和组织音乐素材的能力,为他到欧洲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里盖蒂是我非常崇拜的大师。1980年我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后来开始接触他的作品。”那时陈晓勇没想到会与偶像有接触的机会,更没想过会成为他的学生。能跟随里盖蒂学习,缘于作曲家杨立青的推荐。1984年底,陈晓勇坐火车去上海,第一次见到杨立青。在咖啡厅里,杨立青与陈晓勇谈得非常投机。此后,杨立青把陈晓勇的作品寄给里盖蒂,向这位准备接收中国学生的现代音乐大师推荐了陈晓勇。


1985年8月,陈晓勇抵达德国。入学考试前的一天,陈晓勇来到里盖蒂的家,心里忐忑不安。推开半掩的大门,陈晓勇看见穿着条纹毛衣的里盖蒂,突然发觉伟大的音乐家也是一位普通的老人,顿时放松下来。里盖蒂悉心地告诉陈晓勇,几天后参加入学考试时需要注意什么。入学考试结束后,里盖蒂的秘书很快找到陈晓勇,通知他成绩很好,并邀请他再次来到里盖蒂的家。“你已经是我的学生,可以来我这里上课了。”知道陈晓勇经济并不宽裕,里盖蒂从口袋里拿出事先准备的2千马克现金,“我会帮助你,你在德国银行开账户,钱用完后,我继续汇给你。”陈晓勇表示拒绝,里盖蒂便说,“没关系,你成名以后把钱再还给我。”就这样,里盖蒂个人资助陈晓勇在德国的学习和生活。2年后,陈晓勇获得里盖蒂基金会奖学金,这使得他在学习期间能够专心致志,不为经济所困扰。



重新找一条作曲出路



跟随里盖蒂学习期间,每个星期三,陈晓勇都到里盖蒂位于汉堡音乐戏剧学院附近的家里上课。从下午3点直到深夜,七八个小时的时间里只吃点便饭。1986年初夏的一次课上,陈晓勇带来他在德国创作的第一首作品《第一弦乐四重奏》。其音乐结构基于京剧唱腔语言,旋律的线条其实是一种语言的夸张——大起大落和跳跃。作品还没有完成,只有几十小节。


“我没有看到过这样的谱子。你们认为怎么样?”看完陈晓勇的作品,里盖蒂问在座的学生,“现代音乐正在走向死亡。晓勇的这种风格、写作手法,是否代表现代音乐未来的出路和希望?”当时,现代音乐进入了追求逻辑思维、数学关系的死胡同,人们不禁疑惑如此发展下去,音乐该何去何从?里盖蒂对陈晓勇报以很大的期待:“你没有必要挤进现代音乐大军。你来自另外一种文化,重新找一个起点,找一条出路。”


之后,里盖蒂手写一封信寄给学校负责人,为陈晓勇申请参加暑期作曲训练班的机会:“陈晓勇是一位年轻的中国作曲家,来自北京。参加这个作曲训练班对他来说,像生命一样重要,无论如何请给他提供机会。”于是,陈晓勇得到奖学金,免费参加作曲训练班的各种音乐会、讲座等活动,与欧洲现代音乐第一次亲密接触。


不久,陈晓勇收到德国西南电台寄来的一封信,信上说,“里盖蒂在电话中提到你的作品,能不能寄过来看一看。”陈晓勇才知道,里盖蒂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不遗余力地为他创造平台。他即刻把在国内写的两部作品以及尚未完成的《第一弦乐四重奏》寄给德国西南电台。半个月后,陈晓勇收到回信,得知1987年的多瑙厄申根音乐节将安排他的作品首演。



世界瞩目的中国作曲家

  

陈晓勇(卢旸/摄)


多瑙厄申根现代音乐节是世界最著名的20世纪现代音乐论坛,在理查·施特劳斯和欣德米特的发起下,创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它是“一战”后现代音乐的发源地。几乎所有当代知名作曲家如施托克豪森、布列兹、里盖蒂等人都在此起家成名。该音乐节至今被称为“青年音乐家之梦”。1987年,陈晓勇的《第一弦乐四重奏》在这里的首演后评论界反映强烈,被称为当年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进入欧洲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平台,陈晓勇开始了解,这个时代的音乐风格是什么。但那时,他还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无知者无畏。当时的我什么都不怕,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音乐节后,陈晓勇的音乐传到西欧、东欧各国,甚至远到亚洲日本、韩国和香港地区。陈晓勇得到不同国家、不同乐团的作曲委约,从此开启职业创作生涯。


其后,陈晓勇的作品多次参加世界性重要音乐节,并屡屡获奖:1992年在科隆广播电台、莱比锡中德广播电台和现代音乐协会等组织联合主办的国际作曲比赛中获得大奖;1993年,与里盖蒂共同获慕尼黑卡斯克作曲成就奖;1995年与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共同获得每四年一次的巴赫作曲成就奖。卡斯克作曲成就奖历届获奖者包括布列兹、达维多夫斯基等作曲家,巴赫作曲成就奖获奖者可追溯到欣德米特、梅西安等老一辈作曲家。当人们看到站在两位大师身旁的是一个不太熟悉的中国人面孔时,当然会感到好奇。1996年起,陈晓勇在世界各地举行专场音乐会十余次。1999年,陈晓勇专辑获得德国最佳唱片。陈晓勇开始从中西风格的限制中跳脱出来,从已有作品或风格中汲取创作技法,转化为个性化的音乐语言,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现代音乐界瞩目的中国作曲家。


2008年5月,德国四大乐团之一的北德广播交响乐团在汉堡举办了历时4个小时的“陈晓勇肖像个人专场音乐会”。大街小巷张贴着音乐会的宣传海报,音乐会门票供不应求。音乐会开场前仍有120人在外面等着,主办方没有办法只能请他们回家,这种场面在现代音乐会上并不多见。


“我的音乐既不是西方的,也不完全是中国传统的。”陈晓勇的音乐创作与西方作曲家有明显区别。欧洲作曲家追求更加抽象的表达方式,印象主义注重色彩、朦胧的传播。陈晓勇追求的是在微观中探索大千世界。他不依靠音高构成音乐,而是通过音与休止符构成一种比例,给人留下更多想像的自由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听众并非绝对自由,而是不被更多信息困扰,形成一种升华的可能。



需要并享受着孤独

  


“作曲家和演奏家、指挥家最大的区别在于,演奏家、指挥家是舞台上的明星,而作曲家更多时候是默默无闻的。”陈晓勇需要并享受着孤独。在不受干扰的创作环境中,把自己的思想用音乐的形式记录下来,并邀请国际一流演奏团体进行首演,是陈晓勇认为自己作为作曲家的任务。至于作品如何传播,便是出版社的目标。


他的所有作品由德国思考斯基国际音乐出版集团(Internationale Musikverlage Sikorski, Hamburg)独家出版,包括管弦乐队作品《时代万花筒》(2012)、《梦的色彩》(2008),小型乐队作品《喑,晰,逸》(2004)、《不可见的风景》(1998),室内乐作品《流光》(2016)、《水印》(2009)等。


陈晓勇的室内乐作品《心象》《流光》《逸》《日记之五》共同收入新专辑《心象》(Imaginative Reflections),于今年初发行。“音乐既有非常通俗简单的大众音乐,也有较高级形式的抽象音乐。抽象并不代表着不能理解,而是代表着凝聚、结晶。音乐本身就是哲学,说明一种道理,带来一种启发和灵感。”陈晓勇在专辑中展现了一种光影流动的美感,让听众仿佛能够看到光向各个方向跳跃、发散。


今年5月,德国唱片评论奖公布了2018年第二季度的最佳唱片名单。来自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157名评委评审了所有上季度发行的录音,最终在32项类别中评选出29张作品进入最佳名单。陈晓勇的专辑《心象》获评现代音乐类最佳唱片与最佳艺术家奖。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蓝汉成领衔上海友人室内乐社演奏了该专辑作品,“多年前,当我第一次听说陈晓勇是里盖蒂惟一的华人学生时,便对他产生了好奇和兴趣。几年前,遇到陈晓勇,我被他和他的音乐创作哲学迷住了,与他合作会迸发出富有创意的火花。在理解并结合融会于心的中华哲理与其西式作曲概念的漫长道路上,他始终在锲而不舍地探索。”





- THE END -



推荐阅读



1987年,我们的电视连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 |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32年前,他是第一位登上人民大会堂演唱的外国人 |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小渔村里成立的交响乐团,如今跻身国内乐团第一方阵 |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文革”后胡坤在国际知名小提琴比赛获奖惊了世界 |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纪录片中的音乐神童都成“家”了 |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1979年小泽征尔携波士顿交响乐团来华,发生了什么 |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这样唱,我们就把民歌“丢了”


我们的音乐课已浮躁到不能静静听完一首歌了吗?


孙鹏杰泄露天机:钢琴比赛中评委一分钟内就已打出分了


歌词里的“的”:是de还是di ?


乐感是个什么东西?


我们都误解了“合唱”这件事


怎样才能 “打开喉咙”?




Q:想订阅《音乐周报》?

A:请直接发送“订阅报纸”到后台。


Q:想投稿?

A:发这里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A:请进入“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拉菜单“广告合作”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